科学网—一周三思

发表时间: 2024-08-09 20:59:35 来源:水泥盖板

  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自8月12日起通过微博“御史在途”实名举报原国家食药监局局长、现国家药典委常务副主任委员邵明立“为利益集团代言”“把中国南方地区传承上千年的金银花更名为山银花,给数以千万计的百姓造成无比重大的经济损失”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表示,中央纪委驻食药总局纪检组已向中央纪委有关部门作了专门报告。

  纪委官员举报食药监局前局长,看似政府官员之间的“内斗”,但进一步探索陆群的举报内容,我们就会发现,原来这起举报与官员的个人恩怨无关,而与种植南方“金银花”的千万农户以及种植北方金银花的农户及企业有关。换句话说,这样的举报,无关个人恩怨,却涉及到群众利益。这样的官员,且不论其举报的利益集团勾结政府官员现象是不是真的存在,光其出发点,就值得大众为之点赞。

  按照陆群的话说,南方的“金银花”的称号叫了上千年,却因为2005年的《中国药典》的修改,被重新命名为山银花。而这样的后果,就导致南方传统“金银花”价格一落千丈,导致农户利益受损,甚至血本无归。南方的“金银花”到底是“山银花”还是“金银花”?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,大众自然无法完全辨识。但既然药典之中对于山银花与北方金银花的用法、效用基本相同,我们就必须产生这样的疑问:是否有必要改变传统说法,将其划分为两类?背后是否有利益集团的运作?

  面对陆群乃至其他社会大众的疑问,作为药品行业的管理部门,食药监局的回应却颇有些避重就轻。其新闻发言人表示,关于中药材收载入《中国药典》的审定过程,属于国家药典委员会承担的专业方面技术事务。针对此次反映的金银花问题,已请国家药典委员会如实向社会作出负责任的相关情况说明。但对于陆群关于邵明立涉嫌利益输送的指控,却丝毫不见正面回应。

  对于食药监局而言,面对公众的质疑,“公式化”的回应,不但不能平息大家的怀疑,反而会让人对其高高在上的态度感到不满。目前,国家正在大力建设服务型社会,食药监局应该做的,应该是以更加公开、透明的态度,对外界的各项质疑一一作出回应,而有关金银花、山银花之争,也不应由国家药典委员会来回应,而应邀请各方中药专家,组成独立的调查组,进行认真调查与回应。唯有这样,食药监局才能赢得社会的真正信任。

  日前,四川省卫计委正式通过了《四川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。《方案》称,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,严禁将医务人员收入与医院的药品、检查、治疗等收入挂钩。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去行政化,逐步取消医院的行政级别。

  根据《方案》,四川省所有县(市、区)政府办公立综合医院、中医医院、专科医院2014年启动实施综合改革。

  禁止医务人员创收、逐步取消医院的行政级别这样的举措,对于中国的医疗改革来说,其意义不可谓不重大。应该说,相对过去推行的国家医改方案,四川省的改革步伐可谓步子迈得很大,应当值得外界表扬。

  长期以来,医改一直是政府的老大难问题。今日的医院已经不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公益性医院,其经费的拨给和运行模式完全发生了改变。这些年来,医院看病费用不断上涨,“看个感冒要消耗数百元”的现象屡见不鲜,医患纠纷不断,咱们不可以说过去的医改不成功,但至少说,还远未达到让政府和民众满意的地步。

  医患纠纷为何这么多?医院费用为何居高不下?或许,我们大家可以从四川省的这次《方案》中略知一二。既然现在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,则意味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,不少医务人员存在着这样的指标。为完成指标,医务人员自然需要给患者开昂贵的药物,进行不必要的治疗,这自然是患者对医院不满的原因之一。现在这样的约束被取消,至少可以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减轻医务人员的负担,惠及患者。

  而逐步取消医院的行政级别,也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。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收费场所,本就不应该按照政府的行政体制来管理。这样的做法,只会助长医院一些管理人员高高在上的“老爷”做派。既然收了患者的钱,医院就应该提高相应的服务,成为为患者服务的机构,因此,取消医院的行政级别,有利于医务人员转变态度与角色,更好履行其治病救人的本职。

  应该说,中国的医改已确定进入深水区,该怎么样改、往哪里改,正是目前中央有关部门正在探索的问题。有鉴于此,四川省此次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方案,尽管不算完美,但至少在一些方面提供了借鉴。我们期待着,有更多的省份能够自发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医改,为卫计委提供更多的经验,从而引领一场自下而上的医改风暴的来临。

  东北近期暴发大规模旱情。辽宁7月以来的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同期最少,遭受63年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旱。吉林10个产粮大县降水量创1951年以来最少。一些干部群众抱怨,尽管政府有关部门为粮食稳产高产做了不少工作,水利部门建了不少水井、水沟,但“打出了水就完成了任务”,大旱来临时却发现这个井不能用、那个沟被填平。很多投巨资建设的农田基础设施因为缺乏配套成了摆设。

  东北发生旱灾,其根本原因自然是天气变化。有关专家就表示,辽宁高温少雨主要是受到厄尔尼诺的影响所致。厄尔尼诺造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偏南,不利于南方暖湿空气向东北地区输送。但天灾面前更可怕的是人祸,水利抗旱设施不能发挥作用,大量国家投资被浪费,这无疑更让人痛心。

  国家对于农田水利设施的重视不可谓不高,近年来,水利部门、农业部门为农民打了很多备用井,但却往往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,比如,水井修好后,应当有往农田的输水沟渠以及抽水设备,但水利部门往往要求农民来完成配套设施,一旦农民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不愿意参与建设,则抗旱井只会成为摆设。其次,由于旱灾不会频繁发生,很多水井即便有配套设备,但因为有关部门并不负责平时水井的维护工作,“只建不管”,则导致抗旱水源井由于多年不用,潜水泵被淤泥堵塞,好井成了废井。抽水抗旱时却发现不能用,必须洗井清淤,这样自然耽误了抗旱进度。

  水利部门打完井到底归谁管?抗旱设施的管理由谁负责?若无法完全解决这个问题,相关投资再多也会被浪费。因此,借着这次东北大旱,政府管理部门应当重视这样的一个问题,探索一个水利抗旱设施管理的日常管理制度。个人以为,要解决这一问题,重点是解决水利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协调问题。“修水利的只管水利,搞农业的不管维护”,长期以来,农业部门和水利部门的“配合”一直不佳,不能很好地形成合力。其实,两个部门的出发点都是为农民服务,为抗旱服务,不应拘泥于部门之间的条条框框,应当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,比如,是不是能够由省、市、县一级的政府负责人出面,建立专门的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委员会,明确水利部门和农业部门的职责,让农业部门接过后续水利设施维护的责任。无论如何,政府的巨额投资再不能被白白浪费,政府主管部门理应从民众的利益出发,消除部门成见,让水利抗旱设施真正发挥作用。



最新文章